面向东盟,广西(柳州)汽车产教联合体打造开放合作创新高地丨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发布日期: 2024-12-11 11:22   
广西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前沿和重要窗口。汽车产业是柳州第一支柱产业,已累计生产汽车超3000万辆。本地新能源零部件配套率达到60%,形成了以整车企业带动零部件业发展的汽车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是柳州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集聚区。同时拥有广西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含本科中高职院校10所,在校生超过10万人。广西(柳州)汽车产教联合体为柳州“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联合体运行载体实体化,

多元主体、协同共管


柳州市政府在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柳州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打造联合体实体化运营载体。该中心是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核心园,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法人实体机构,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投入,占地面积约143亩,建筑面积8.8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以“立足广西、融入湾区、面向全国、联通东盟”为建设目标,打造全国乃至东盟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依托中心,联合体组织开展培训37.28万人次,承办国家级等各级各类技能竞赛21次。每年培养输出汽车产业链技术人才超5000人,技能评价20.47万人次。共开展338项技术攻关,解决2853个生产难题。

柳州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

同时建设广西汽车研究院,作为联合体成果转化基地,通过共建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广西汽车研究院分部、智能制造研究中心、汽车区块链与大数据技术重点实验室等9个科研平台,集聚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打造具有柳州特色的高层级、高水平、高能级的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服务园区企业83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81项,完成制订修订汽车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4项。
联合体含政府部门9个、企业59个、学校15个及科研机构2个,共85个成员单位。以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下设秘书处及办公室。设立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技术创新指导委员会、国际化指导委员会。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企业员工教育培训中心、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项目运营中心。通过打造联合体“理事会—指导委员会—项目运营中心”组织架构,实现“规划决策—统筹协调—组织实施”运行模式。


产教资源共享化,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七个共同”


联合体建设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学院、工程实践中心等23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推动校企合作开展“七个共同”,即共同研究专业设置、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开发教材、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引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技术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构建“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聘请党的二十大代表、大国工匠、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郑志明等30名工匠/技能大师担任兼职产业导师。校企共建专业187个,共建课程409门,开发教材271本,组建教学团队98个,共建实训基地136个。

工程实践中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联合体建设柳州工匠学院、东风柳汽全球服务中心等7个企业员工教育培训中心,针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企业定制化开展员工培训、继续教育,联合培养支撑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岗位标准、人才标准,融合生产现场实际和行业企业新技术等要求,将上汽通用五菱、广西汽车集团等企业56门内培课程转化成联合体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学校为企业开发智能制造新工种职业技能标准11项,校企联合实施员工技能等级认定1500余人。创新研究生“本地化”联合培养模式,培养企业研究生155人。

成立柳州工匠学院

联合体建设协同创新研究院、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学院等10个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实行校企科研人员互兼互聘,在企业设置教师科研实践工作站,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参与企业工程实践和技术攻关。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引进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带领教师、学生开展科研项目。
针对大中小微企业的不同技术特点,探索实践“概念设计—产品制造—运行维护—升级改造”的全链条式技术服务,开展数字孪生、3D金属打印、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等企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新技术研发改造。如上汽通用五菱、广西科技大学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尺寸工程关键技术及智能产线应用研究,获2024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柳州职业技术大学与柳州一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新能源汽车铝合金轮毂,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

政校企共建协同创新研究院


企业服务数字化,

建立“平台+清单”模式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联合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自主开发联合体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线上+线下”模式,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新型互通路径,为成员单位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对接等服务。动态发布“产业需求清单”,涵盖企业人力资源、科技、员工能力提升、国际化等需求;动态发布“学校服务清单”,涵盖学校人才供给、科研服务、社会服务及国际化服务等服务能力。通过平台智能匹配功能,按“揭榜制”“自主匹配”等方式实现“两清单”高效对接。平台累计入驻56个企业及15个学校,汇聚企业问题需求及学校服务资源共计5000余条,服务对接产教融合各类需求1000余项,推动线下开展招聘、技术交流等产学对接活动50余次。


人才培养国际化,

面向东盟,开放合作


牵头成立中国—印度尼西亚职业教育产教联盟、中国—东盟智能制造国际产教联盟、中国—东盟轨道交通职业教育联盟等3个面向东盟国际产教联盟,举办第二届中国(广西)—东南亚国际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三届中国—东盟标准化合作论坛。充分发挥联盟效应,推动联盟成员资源共享,服务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建立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学院、中国—印度尼西亚智能运载装备现代工匠学院、中国—马来西亚铁路现代工匠学院、中国—印度尼西亚新能源汽车现代工匠学院、中国—老挝鲁班工坊等国际化平台,构建“企业设备与就业+学校标准与认证+东盟国家院校场地与教学”的国际化联合办学模式。
组建国际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结合东盟等国家产业需求,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开发能力,携手国外学校、跨国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如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实现向印尼、泰国、越南三个国家共享标准38个,教材20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共建2项职业标准,入选“老挝国家职业标准共建项目”。

中印尼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联合体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联合体学校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的匹配度超90%。为园区输送汽车产业人才1.2万余人,提供技术服务1000余项,开展员工培训超过5万人次,技术研发的成果转化率达到9%。2024年上半年,柳州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0.1%,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6.9%,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


联合体高效可持续运行


建立实体化运行载体,达到产权明晰、组织完备、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实体化运作要求。建立产教供需对接机制,通过搭建联合体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产教供需精准对接。建立校企人才互兼互聘机制。整合7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资源,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联盟,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累计3000余名教师进入企业轮岗实践,600余名企业高技能人才进入学校参与教学。


推动职业教育伴随企业“走出去”


联合体开辟“订单培养—共创专业—共建基地—协同出海”校企相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推动了“中国标准”的全球输出。3所学校入选“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合作伙伴”,2所学校获广西教育厅推荐教育部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学校协同行业企业年度开展对外合作项目55个,为企业培训全球技术人员近8000人次。开发并被国外采用的职业教育标准80个,职业教育资源718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