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冠军”气质 彰显“智造”底气 ——我市“强工业、兴产业、促发展”系列报道之聚焦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来源: 柳州日报  |   发布日期: 2024-12-30 11:24   

在柳州的大街小巷,或许你未曾留意它们;但在中国工业的大舞台上,一群单项冠军企业正悄然讲述着属于柳州的传奇。

它们从平凡起步,怀揣着对工业的热爱与梦想,一头扎进细分领域的浩瀚深海。每一家企业都是执着的航海者,在“强工业、兴产业、促发展”的航道上踏浪前行。有的企业在机械制造的浪潮中坚守数十载,有的则在新材料的星辰大海里开辟新航线。

它们的故事,是柳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的生动注脚。

专注厚积底气

创新铸就冠军

在柳州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一款车——五菱宏光MINIEV。这款车上市于2020年,也是在这一年,上汽通用五菱凭借“微、小型汽车”,获评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据上汽通用五菱统计,截至目前,该车型累计销量已有140万辆,在国内纯电汽车市场累计销量第一,多次月销量排行全球新能源车型销量第一。这140万辆五菱宏光MINIEV,约走过319.9亿公里旅程,减少碳排放630.7万吨。

“市场不断细分化,我们几乎月月上新品,技术创新‘唯快不破’,以满足人民的个性化需求,加快企业向海的步伐。”上汽通用五菱党委副书记韩德鸿说,上汽通用五菱牵头建设的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正围绕精益智造技术、软硬件自主开发、智慧语音交互、电池核心问题攻关等方向开展探索,努力打造更多“爆款产品”。

类似案例,在柳州的单项冠军企业中不胜枚举。

广西晶联光电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新投产的厂房里,正全速生产着ITO靶材。人们日常看到的各类电子屏幕,用的几乎都是ITO透明导电薄膜,但在2016年以前,ITO靶材一直被海外市场垄断,直到晶联光电率先攻克ITO靶材“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ITO靶材的批量生产。企业总经理黄誓成表示,目前晶联光电正专注研究超大尺寸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等高性能陶瓷靶材的开发和产业化,有望再打破技术垄断,进一步提升国产化占有率。

广西双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看家本领”是汽车座椅。企业项目总监张思维告诉记者,围绕汽车座椅,企业每年将营收的4.6%投入其中,拥有专利近260个。在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的当下,企业凭借智能、绿色、安全系数更高的汽车座椅配件,收获越来越多国内外知名车企的订单,目前年产汽车座椅260万辆套,全国市场占比约11%。

技术填补空白

制定行业标准

是什么铸就了这群“冠军”级别的“最强单品”?背后的技术支持功不可没。

作为一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民营企业,柳州源创电喷技术有限公司围绕着喷油器这一零部件,“从无到有开发制造”“跟随相关法规、标准的出台更新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参与全球竞争”,已默默耕耘超过15年。

源创电喷副总经理莫韬告诉记者,企业最初研发喷油器的时候,国内经验无可借鉴,国外技术严密封锁。唯有创新才是出路。团队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开发出喷油器,还自主研制了生产设备,搭建起生产线。2024年,源创电喷入选自治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光有创新还不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不行。单个企业的资源有限,只有专注、聚焦主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细分领域,才能在擅长的领域做精做强。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17年就凭借“装载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获评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我市首个入选“国家队”的企业。

以此为新起点,柳工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聚焦机械主业,不断向新逐质。“要把一项工作做到极致,就要不断地琢磨,不断地总结,并持续地改进。”柳工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林明智带领团队专注研发,多年来突破液压、传动、电控、无人化、材料等多项技术难题,成功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在反复试验求索中勤恳耕耘,往往能收获一片新天地。今年12月,由柳工牵头编制的两项国家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填补了土方机械标准体系的空白。截至目前,柳工共牵头制定了9项电动土方机械国家标准和4项电动土方机械行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发布5项,行业标准发布4项。

龙头企业引领

产业集群发展

在柳州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单项冠军”。

顾名思义,制造业单项冠军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领域,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条件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生产技术或工艺水平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单项产品(生产性服务)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全国前列的企业。

梳理我市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可以发现,它们主要集中在汽车、机械等产业,还涉及钢铁、预应力、医药、林木等产业。这些企业依托于我市原有制造业基础孕育而出,得益于我市工业文明和工业传统的滋养。

我市在大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同时,注重产业链发展,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汽车、钢铁、机械“老三样”和新材料、智能终端及机器人、新能源“新三样”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产业链里的单项冠军企业“集聚成群”,进而让更多单项冠军企业涌现出来。

“我市通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制造业领航企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设,帮助企业争取资金支持、降低融资贷款成本、扩大优质项目投资、激发创新活力等,积极培育更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培育出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3家、自治区级单项冠军企业30家,数量一直位列全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