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潮涌 加速转型 ——柳州年中经济观察之二
当工业城市遇上转型升级大考,柳州以创新书写答卷。
从路上行驶的无人驾驶小车,到工厂里“柳产人形机器人”造“柳产车”;从“9712”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掀起大抓工业热潮,到沪柳探索打造创新合作新样板……
这里既有“钢筋铁骨”的硬实力,也孕育着“破茧成蝶”的变革基因。透过全市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我们感受到,“硬工业”与“软创新”在这座城市正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机制创新推动经济转型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明确了“9712”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即成立九大产业攻坚小组,建立“七个一批”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每月听取1次产业攻坚小组和各县区(新区)工作情况汇报,每年在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区(新区)召开2次现场会,全市上下加快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
在这片工业沃土上,政企携手破局突围、抢抓风口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上半年全市新签约项目125个,投资总额414亿元,落地项目投资额157.7亿元。
翻开柳州工业史,在那些跨越沟壑、加速发展的关键时刻,都有政企携手的精彩笔墨。“9712”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既是对柳州工业文化的传承,也是应对当前形势的创新突破。
创新的因子也活跃在九大产业攻坚小组。
汽车产业攻坚小组从重大产业标志性工程推进,到中小企业生产线改造升级,都进行全面梳理,全流程跟进,不断激发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林木加工产业攻坚小组护航产业融合发展,以竹代塑生产线在三江首次试机成功;人工智能产业攻坚小组探索跨区域合作,协同打造“上海研发+柳州制造+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拥抱未来……
上海元创云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飞等企业家纷纷为柳州开放、创新的氛围点赞,表示柳州不仅有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旺盛的“智改数转网联”需求,更有面向东盟的广阔市场,期待到柳州投资项目、寻求合作。
技术创新驱动效益增长
上半年经济顺利实现“双过半”,一项项增长的数据,离不开创新的驱动。技术创新,为企业、为全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最明显、最直接。
我市汽车产业的新能源转型渐入佳境,智能化发展亦如火如荼。市科技局局长管伟荣介绍,2021年以来,聚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市本级财政支持科技经费达1亿元以上,帮助企业突破了91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经济效益超478亿元。
走进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青春的气息和创新的活力扑面而来。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控制与软件总监魏敏告诉记者,企业围绕辅助驾驶、智能交互、智能管理和智能运维等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关键技术,展开了长达15年的深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技术成果。相关技术已应用于超2000万辆汽车的生产制造及售后服务。
上半年柳钢实现利润和产品附加值“双增长”。当下,柳钢集团坚持以“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为抓手,加快打造“4+X”高端产品集群,上半年汽车用钢、新能源用钢、船舶及海洋用钢销量同比分别增长55%、167%、46%。
这离不开企业持续增加的研发投入:上半年,柳钢集团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1.5%,开发耐候钢、冷轧优碳钢等高附加值新产品16个。柳钢集团还成功发行广西首单科技创新债券。
服务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柳州是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但金融、人才等资源远不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在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中抢占一席之地,良好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全市各部门、县区和开发区创新机制、密切合作,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营商环境,收获了多项“全区第一”“全区首创”“全区唯一”成果——
在2025年一季度广西优化营商环境水平监测中,柳州排名第一;创新推出“柳州工业贷”等金融产品重点支持高成长性制造业企业发展;打造了全区首个立足柳州、辐射广西的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全区唯一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是全区唯一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的城市;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柳州联动创新区获批设立,属全区首个;全区首创“属地查验,抵港直装”出口模式……
我市还以创新举措、“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
推出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系列措施,包括行动方案、指导意见、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优秀案例等;开展丰富的中小企业赋能活动,护航企业加快“智改数转网联”,走专精特新之路;上半年累计申领汽车报废更新补贴金额排全区第一,制造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项目数、金额均排全区第一……
优质的营商环境,既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生产力、驱动力。
“我们决定将一径制造基地、总部基地落地柳州,这对我们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长远的战略意义。”北京一径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石拓表示,柳州宜居的环境和浓厚的工业氛围非常吸引人,这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