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雄风 追则能达——柳州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来源: 柳州日报  |   发布日期: 2025-01-08 16:04   

1月7日,在全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守工业本色、挺起工业脊梁、重振工业雄风、再创工业辉煌”。

这既是柳州人的期盼,更是行动。

上汽通用五菱整车累计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广西最长跨海大桥龙门大桥使用超8万吨“柳钢造”钢材,柳工2024年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

岁末年初,柳州企业的好消息不断传来。成绩的背后,是对强工业、兴产业、促发展的鲜明共识,更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的生动实践。

百年底蕴 涵养工业沃土

1月5日,柳州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上汽通用五菱迎来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刻。

当天,在上汽通用五菱精益智造岛式工厂,随着一辆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五菱星光S下线,标志着该企业成为首个累计产销量达30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


上汽通用五菱累计产销达3000万辆。(资料图)


这一刻,也是柳州汽车工业发展史的重要一刻。

20世纪30年代,广西第一辆木炭汽车在柳州机械厂诞生,拉开了柳州汽车工业的序幕。跨越近百年,柳州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五菱”“宝骏”“乘龙”“风行”等自主汽车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汽车城之一。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时指出:“我们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

这当中也有柳州车企的不懈努力。2024年,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销量达80万辆,占比首次超越燃油车,同比增长63%。

“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始于2014年,当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几近空白。”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吕俊成说,在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时,公司和市政府共同打造了“柳州模式”,在其带动下,柳州市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目前已突破60%,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这只是柳州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之一。去年,宝骏云海、风行星海V9等12款新车型成功上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梁焕强介绍,目前,柳州已成功引进电池系统、电控、电驱等一批核心产业链项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60%。

柳州在百年工业历程中,已经形成汽车、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智能终端及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林木加工、化工、食品、医药大健康等优势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柳州工业发展在前行路上,也存在压力与挑战。而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靠更好的发展来解决。

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东风柳汽“龙行工程”、广西汽车集团“菱势工程”、柳钢集团“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柳工“三全”规划等5项重大产业标志性工程正深入实施,助推汽车、钢铁、机械“老三样”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截至目前,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建设实施138个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42.3亿元。去年,柳钢集团研发投入强度达3.75%,品种钢比例超过40%;柳工牵头制定13项电动土方机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填补行业空白,海外营收占比超45%……

百年工业的底蕴,技术、观念和人才的长久积淀,正滋养着柳州这片沃土。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之时,新兴产业活力也加速释放。

破局求变 开新局辟新道

近日,记者走进广西晶联光电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晶联光电)车间看到,一块块普通的靶材素胚,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电子显示器制造的重要原材料——ITO(铟锡氧化物)靶材。


在广西晶联光电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在制造大尺寸的ITO靶材。(资料图)


ITO靶材应用广泛,曾长期被海外市场垄断,让我国在平面显示制造领域只能仰人鼻息。正是晶联光电历经10年的探索,破解了这一“卡脖子”难题,不仅实现国产ITO靶材批量应用,还远销欧美等地区,让“中国靶”点亮炫彩世界。

市政协委员、晶联光电总工程师陆映东说,公司年产500吨ITO靶材一期项目于2024年投产。下一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购置研发设备,开发不同种类的高性能氧化物靶材产品。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一道“必答题”,也是柳州连接未来的重要路径。柳州坚持“双轮驱动”,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端发力。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重点加快发展智能终端及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三样”产业,力争在新领域新产业新赛道迎头赶上。

2024年,柳州出台了《促进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明确提出将围绕工业智能网联设备、智能电气设备等打造智能终端产业体系,围绕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方向打造机器人产业体系,通过实施百家优质企业培育与引进工程、百项创新产品研发与推广工程等“六百工程”加快培育发展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

政策的出台,是举措,更是信号。聚焦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庆林表示,柳州将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措施,推动产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逐步将柳州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要素保障有力、营商环境一流的“西南智谷”。

近年来,国轩、优必选、华霆、飓芯等企业落户柳州,并成长为链主型龙头企业、广西民营企业100强等,成为柳州开辟新赛道的重要力量。

以新产业蓄力新动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柳州智能终端及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51.2%、28.4%、135.1%;传统产业焕新部分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2%。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工作中,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等成为关键词。

瞄准未来产业,柳州正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培育行动和“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抢抓未来产业的新机遇。

突围求进 向新向质向上

创新是第一动力。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再到未来产业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创新。

2023年3月,国内首条氮化镓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量产线在广西飓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飓芯科技)建成投产,实现该类芯片的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近期,飓芯科技又传来好消息,由该公司牵头的芯片研发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究计划。


国内首条氮化镓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量产产线在柳州投产,图为发布会活动现场。(资料图)


这是柳州创新活力涌动的一隅。

去年12月,自治区科技厅公布2024年度自治区实验室名单,由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多名院士领军的广西高端工程装备实验室入选。

这不仅意味着柳州有了广西高端工程装备领域最高水平的自主创新研究平台,也意味着柳州成为全区唯一拥有两家自治区实验室的设区市。

目光投向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它正成为支撑柳产新能源汽车新品不断推出的基础。市人大代表、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韩德鸿说,该实验室的8位院士以及公司的500多位工程师,正围绕精益智造技术、智慧语音交互等方向加快探索,推动产品智能化、网联化。

近年来,柳州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动能。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去年,我市获批自治区科技项目209项,组织实施柳州市重大科技项目64项,累计突破关键技术135项。

作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柳州创新主体、创新平台数量质量均处于自治区前列。去年,柳州新增15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智改数转”、土方工程机械零部件产业分别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特色案例和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展望新的一年,我们要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