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之新

来源: 《在柳州》APP  |   发布日期: 2025-11-21 10:21   



11月19日,柳州工业博物馆。

站在柳州生产的木炭汽车模型前,周老先生注视着,久久不愿离去。

作为生产出广西第一台汽车的城市,柳州曾让很多人心潮澎湃。那段为国为民制造的光辉岁月,周老先生常常会和朋友们聊起,也常常激励儿孙们。

11月19日,南宁,广西新闻发布厅。

金华觉远创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南,和众人说起了在柳州投资置业的故事。

“我们对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度调研,最终,我们选定了柳州作为新的梦想启航的地方。”

旧时光,新梦想。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以日新月异的姿态,迎接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圆梦。


东风柳汽乘用车生产车间。东风柳汽供图


“老三样”的新精彩


汽车、钢铁、机械是柳州工业的三大支柱,是柳州的宝贵“家底”。

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五年,柳州“老三样”产业书写各自的精彩。

11月18日,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

柳工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创新中心暨柳工股份总部,正式入驻柳工智能国际工业园。


柳工股份总部办公楼航拍大景。唐绍怡 摄


“从今天起,我们将在这片满载希望与梦想的热土上,共同开启打造‘百年柳工’的全新征程。”柳工集团、柳工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津在致辞时说道。

近日,柳钢成功研发变压器结构用高锰钢,实现了柳钢特种钢领域从“0”到“1”的历史性跨越。

这五年,柳州的宝贵“家底”在不断增厚、敦实。

汽车产业向“新”迈进。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东风柳汽“龙行工程”、广西汽车集团“菱势工程”,上汽通用五菱建成全球首个“岛式”精益智造智能工厂、携手华为持续深化“三智”合作开发新车型,优必选机器人在东风柳汽实现应用,全市汽车产量累计达到32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累计突破300万辆。

钢铁产业向“高”突破。柳钢集团推进“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开发出系列高强度汽车、工程机械用钢,品种钢比重稳步上升。成功引进中国—东盟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等“双百”项目,钢铁产业加速向高附加值、高品质方向转型。

机械产业向“质”挺进。柳工股份“三全”规划扎实推进,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工程机械等产品销量全球领先,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海外营收占比达46.9%,柳工成为广西唯一的全国首批“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

柳州一家企业自动化生产线。


“新三样”的新活力


  柳州,作为全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全市工业门类齐全,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300家。

  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被誉为是柳州工业产业“新三样”。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柳州出台了《柳州市新兴产业壮大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柳州市促进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9条政策措施,《柳州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

  人工智能产业成型起势。当前,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积极践行“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人工智能发展路径,推动广西首台工业版人形机器人在柳州下线、填补广西智能服务机器人行业空白,飓芯科技率先实现氮化镓激光芯片产业化、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空白,加快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产业集群创新基地。

  新能源产业活力迸发。截至目前,柳州成功引进国轩高科、青山瑞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零部件企业落地柳州并建成投产,建成新能源电池电芯产能55.5GWh,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60%。成功引进金风风电设备、阳光新能源、鹏辉能源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84.3万千瓦,新能源全产业链加快构建。

  新材料产业扩链提质。大力发展ITO靶材、云母珠光材料等产品,推动广西晶联光电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ITO靶材国产化替代,七色珠光(二期)建成投产。

  努力总会有回报,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柳州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20年的10.8%上升到2024年的29%。


人工智能的新潜力


  金华觉远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显示研发与制造的高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柳州将是其智能眼镜重要生产基地。

  人工智能产业风起云涌,柳州的答卷让人眼前一亮。

  截至目前,柳州拥有人工智能核心规上企业21家。

  今年前三季度,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3.3%,预计今年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将突破百亿元。

  “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是当前广西全区人工智能发展路径,而柳州市则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全力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暨产业集群创新基地。

  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柳州把人工智能列为全市九大重点产业,成立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专班,出台了《柳州市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人工智能+制造”是当前柳州主打的应用场景。截至目前,柳州市工程机械行业大模型、车联网大模型等制造业应用场景被选为2025年自治区第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柳州人工智能产业正处在快速增长的起势发展阶段,我们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将人工智能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柳州市主要领导说道。


工业柳州的新期待


  “创新”不是口号,而是每个零部件的精益制造。

  抓住工业发展这个“根”和“魂”、坚持创新这个“牛鼻子”,让柳州的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也让柳州这座老的工业基地焕发新的活力。

  目前,柳州市拥有各类创新平台900余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9家、自治区级平台227家,获批建设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和广西高端工程装备实验室。

  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2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

  全市各类人才总量接近1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超26.4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超65万人,拥有2名大国工匠。

  有产业根基,有人才支撑,有科技赋能……工业柳州给人们带来更多新期待。

  守正笃行、创新蝶变。当下,柳州更是在积极谋划和布局低空经济、生物制造、氢能、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

  为帮助企业发展,该市积极争取政策,成功推动自治区出台支持柳州市工业发展的16条措施,推动自治区设立总额100亿元的“柳州工业贷”,企业可享受2个百分点的贴息,“柳州工业贷”实施四个月以来,已发放贷款65.5亿元,还有30多亿元贷款正在审批,惠及企业271家,帮助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过1个亿元。

  同时,柳州市层面建立了“9712”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由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领衔挂帅的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9大产业攻坚小组,建立“七个一批”项目推进模式,全市上下形成大抓工业、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先后谋划推动“七个一批”项目831项,协议投资3118亿元。

  今年1—10月,柳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高于全区2.9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同期最好成绩。

  “自项目洽谈开始,至签约、落地,我们体验到了令人赞叹的‘柳州效率’和‘柳州服务’。”张南说道。

  好政策的精心呵护,让有梦想的人更从容。

  “我在柳工生产一线深耕了15年,近5年的经历尤其让我感慨万千。近年来,柳州推出了许多能感知、有温度、见效果的政策举措,进一步激发我们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来自柳工集团的大国工匠庞淇文深有感触。

  如今,柳州的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正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