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实干 勇挑大梁 ——聚焦柳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工作成效

上汽通用五菱建成全球首个“岛式”精益智造智能工厂。 全媒体记者 黄蕊 摄
柳州近年来具体出台了哪些政策、采取了哪些举措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柳州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有哪些优势,将如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柳州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有什么规划和措施?
……
11月19日,守正笃行、创新蝶变,柳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闻发布会在广西新闻中心举行,新闻媒体记者聚焦主题踊跃提问。全面的主题发布、精彩的现场解答,为各界关切带来了清晰的答案,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了柳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市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坚决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责任。
守牢守好宝贵“家底”
“传统产业是柳州宝贵的‘家底’。”发布会上,这句话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柳州对传统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柳州坚持守正笃行、创新蝶变,紧紧扭住工业这个发展的“根”和“魂”,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加快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上汽通用五菱、柳钢集团、柳工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科技联盟,深入实施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柳工“三全”规划、柳钢集团“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等5项重大产业标志性工程,做实科技赋能、做强主导产业、做大优势产业,不断培育发展传统产业新优势,让柳州这个老工业基地不断焕发新活力。
今年1至10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高于全区2.9个百分点,是近10年来同期最好成绩。
中国商报广西记者站站长彭丽芳说,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持续大抓工业发展,让她印象深刻。“我将继续关注柳州打好‘工业牌’的特色故事,对柳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报道。”
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发布会上,创新是高频词、热词。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传动件公司特级技师庞淇文,通过创新创造,一步步从产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柳州市‘能感知、有温度、见效果’的政策举措,激发了我们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公司为我建立了创新工作室,让技能人才有了攻关平台,我真切感受到‘创新’不是口号,而是每个零件的精益制造。”他说。
正是无数像庞淇文这样的产业工人,通过不断创新,推动着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柳州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三年行动,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新三样”新兴产业能级。国内首条量产氮化镓激光器芯片产线满产达产,广西唯一的车联网先导区试点城市落户柳州等,不断续写柳州“新”的篇章。
成绩的背后,是我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坚实步伐。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24家等,创新主体日益壮大。
南国早报记者罗贝尔表示,参加此次发布会,她感受到了“柳州智造”的魅力。从“柳产机器人”造“柳产车”的生动实践,到氮化镓激光器芯片填补国内相关产品空白,再到排在全国前列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让她看到新质生产力正在柳州加速形成。
柳州“智造”加速跃升
发布会现场,金华觉远创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南带来的智能眼镜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明年上半年,该公司落户柳州的智能眼镜相关项目将实现投产并小批量供货。
作为专注于智能显示研发与制造的高科技企业,该公司为何会选择柳州呢?张南坦言,柳州市委、市政府精准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这与企业的发展方向高度同频。更让他赞赏的是,“柳州为我们打造的,不是一个孤立的制造基地,而是同时引进我们上游的3家企业,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这只是柳州积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风口,积极构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体系,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的缩影。
作为全区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发展人工智能拥有先天的基础优势:产业基础坚实、应用场景丰富、政策支撑有力。
当前,柳州正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积极践行“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全力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产业集群创新基地。截至目前,柳州拥有人工智能核心规上企业21家。今年前三季度,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增长23.3%,预计今年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