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场景加速突破 形成“人工智能+制造”应用柳州模式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值76.4亿元,同比增长23.3%,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目前,柳州成为全区首个且唯一入选工信部2025年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城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速突破,我市发布“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机会清单,22个场景涉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了试验场、应用场。其中,包括上汽通用五菱打造的精益智造岛式工厂等在内的柳州48项人工智能相关成果,入选自治区创新应用名单,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人工智能+制造”应用柳州模式。

最近,上汽通用五菱打造的精益智造岛式工厂,成为工信部首批培育的15家国家“领航级”智能工厂之一,也是全国汽车行业唯一、广西企业唯一一家。在工厂里,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250多台机器人负责运输、组装、检测等工作,日产能高达800多辆,平均90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作为全球首个岛式精益智能制造工厂,其颠覆了现有的百年福特流水线式总装生产模式,以“工作岛”替代传统流水线,使待组装汽车通过可移动平台自主穿梭于13个“工作岛”之间,实现“车找人”的柔性生产,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灵活性,实现生产效率提升40%,制造周期缩短3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韩德鸿介绍,公司已实现从用户需求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链接,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未来,公司将围绕新能源技术、高质量产品线,以及五个价值百亿的自主产业群构建核心竞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

此外,柳工装载机5G智能工厂,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智能运维、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优化调度;广西汽车集团应用机器视觉防错系统,有效减少了生产失误;东风柳汽、上汽通用五菱与华为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深度应用;柳钢集团首个“AI数智钢卷平台”的运用,实现冷轧钢卷全生命周期数据追溯等。目前,全市现有智能终端及机器人制造企业45家,初步形成年产2万台50多种规格的机器人生产能力,拥有12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72家智能工厂、65家数字化车间,数量全区第一。

近年来,为促进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系列政策,印发了《柳州市促进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企业端(B端)与消费端(C端)并举,传统与新兴结合,硬件与软件协同,规模与质量双升,国内与国际循环”的发展原则。印发了《柳州市支持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九条措施(第一批)》,从关键技术创新,创新成果首试首用等九个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出台《柳州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实施人工智能产品突破行动、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关键技术攻坚行动、企业培优育强行动、产业布局优化行动、资源要素保障行动等六大行动。

市工信局局长李庆林介绍,今年 6 月,柳州首台工业版人形机器人优必选Walker S1顺利下线,目前已在东风柳汽投入实训运用;智拓科技的光伏板安装机器人也已实现商用,广西汽车集团的智能移动充电车则已具备“桩”找人及自动归巢补电功能。
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突破一批垂直领域模型,研发一批人工智能软件,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产品,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加速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管控、能耗管理、营销服务等全流程应用,加速产业“智”变升级;加快布局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平台,重点突破智能体、具身智能等关键通用技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重点打造以柳东新区为主、北部生态新区为辅的人工智能产品制造集聚区;打造以北部生态新区为主、柳东新区为辅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机器人小镇。通过实施百家优质企业培育与引进工程、百项创新产品研发与推广工程、百亿产业基金投资工程等“六百工程”,推动全市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创新赋能实现新提升、产业规模实现新突破、企业培育实现新跨越。

李庆林表示,我市将加快提升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面向产业提供云存储、算力及智能调度服务。同时加强 5G、“星火·链网” 超级节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设施支撑,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143号